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山河網絡工作室近日推出繪本《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紀事》。該繪本創作歷時4個月,由20幅文圖組成。繪本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用藝術的方式重點呈現該校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師生,長期在長江三峽庫區開展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的擔當和作為。繪本中,既有地質災害真實場景的再現,也有地質災害研究工作者野外勘察的描繪,還有巴東野外綜合試驗場師生科研的客觀表達。
繪本《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紀事》主要創作者陳華文指出,這個繪本是獻給所有地質災害研究工作者的作品,這個群體心懷“國之大者”,默默奉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同時也是獻給第四屆巴東國際地質災害學術論壇的文化“禮物”。
據悉,8月25日至27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單位承辦第四屆巴東國際地質災害學術論壇。論壇圍繞“全球變化與水庫地質災害”主題,近400位境內外專家學者參會,這是國際工程地質領域的高水平學術盛會。這次論壇的召開,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
長江三峽兩岸的地質災害,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地質災害的研究與防治,牽動著千萬人的心。陳華文意識到,一定要發揮專業優勢,講好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的故事,彰顯大學的時代擔當。經過反復思考,他決定以繪本的方式,把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故事寫出來、畫出來。于是,他決定聚焦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年來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進行繪本文圖創作。
為了創作繪本《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紀事》,搭建了工作專班。為了體驗師生在野外的日常工作生活情況,陳華文專門來到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所屬的巴東野外綜合試驗場,進行調研和采風。在累積總長1100多米的地下試驗隧洞群里,他看到師生們長期在此堅持開展地質災害研究,內心受到深深震撼。“一批一批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十年在長江三峽開展地質災害的研究與防治,需要何等的定力。”他說。
在繪本創作的前期采訪中,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唐輝明教授告訴陳華文,巴東野外綜合試驗場運行十年來,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原位野外動態觀測,支撐了國家973計劃項目等一批重要項目的研究,一系列重要成果從山洞走向世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5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國際期刊上,填補了我國水庫地質災害多災種、全頻譜災害鏈觀測的空白。
繪本創作中,陳華文指導藝術與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劉星月承擔圖畫部分的繪制。在線稿繪制階段,師生兩人對線稿繪制的形式和風格,進行多次交流,一遍遍地畫、一遍遍地修改。今年7月,陳華文把20幅繪本的線稿圖給鄒宗興、曾雯、馬俊偉等老師提出修改意見,他們看到線稿中有自己野外工作的身影,都非常激動。“畫得太像了,太親切了。以繪本展現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的故事,這還是很少見的。”他們紛紛表示。
今年7月—8月,陳華文指導劉星月對線稿進行上色。“陳老師非常嚴謹細心,每張畫稿上色都提出具體要求,比如畫稿中人物的神態表情、山脈的走向、色彩的冷暖處理等等細節,進行悉心指導。繪本創作中,我被師生們多年來堅守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的初心深深感染了,他們的敬業精神,激勵我的專業能力得到提高。”劉星月說。
為了撰寫繪本的文字部分,陳華文參考了大量參考資料,并且三易其稿。“用準確和簡約的文字,把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故事寫清楚、寫明白,還要讓非專業人士看到懂,需要較強的專業理解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常務副站長李長冬教授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宣傳部部長侯志軍教授認為,《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紀事》將身邊師生地質報國的故事,用喜聞樂見的繪本創作出來,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新探索,具有可推廣的示范價值。
據悉,陳華文長期專注繪本創作,帶領山河網絡工作室團隊成員,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作主題,僅一年多來,創作的繪本《攀登者》《山河作證》在校內外推出后,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其中《攀登者》還獲得2022年湖北十大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山河作證》計劃今年年底出版。
巴東野外綜合試驗場
地質災害研究野外采集數據
長江三峽的滑坡地質災害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產生安全
師生在長江三峽周邊開展地質災害調查
巴東野外綜合試驗場,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聚焦滑坡災害的大型野外綜合“地下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