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三亞灣的岸邊隔海眺望,5棟造型獨特的曲線型帆船大樓矗立眼前,這便是海南省三亞市的地標性建筑——鳳凰島一期項目主體,一座長394米、寬17米的跨海大橋將海島與三亞市區串聯起來。
距離鳳凰島一期不遠處的燈塔邊,鳳凰島二期項目的拆除痕跡在海水退潮后若隱若現。
因破壞生態被中央環保督察“點名”,二期要求全拆
鳳凰島二期拆除后遠景圖。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供圖
鳳凰島位于三亞市三亞灣度假區“陽光海岸”核心,是在大海礁盤之中吹填出的人工島。全長2860米,規劃面積為86.36萬平方米,全部為建設用地。
據介紹,一期填海36.5萬平方米,填海工程結束后,附近海岸線出現明顯沙灘退化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二期項目仍繼續推動。
2014年4月,鳳凰島二期項目正式開工。2016年,填海主體工程完成,圍海造地范圍約49.41萬平方米。其中兩期島嶼間由整片沙灘連接,連廊占海1.12萬平方米。
然而,一直備受關注的二期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便被叫停。
2017年8月10日至9月10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海南省開展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督察指出,三亞市鳳凰島填海項目以國際客運港和郵輪港名義取得海域使用權,但實際主要用于房地產和酒店開發,由于填島造成水流變化,三亞灣西部岸線遭侵蝕,為修復岸灘不得不斥巨資對三亞灣進行人工補沙。
督察組發現了二期項目對生態環境造成多方面危害。填島阻礙了三亞河入??诘耐〞?,導致水體交換能力變弱,致使污染物積聚,嚴重污染水體;影響三亞灣東段兩千米岸段岸灘穩定性;且二期建設占用大量海域面積,導致三亞灣海域珊瑚礁系統嚴重破壞,海域內底棲生物及漁業資源也遭受損害。
鳳凰島二期項目被責令整改。兩年的時間過去,整改進展似乎并不順利。
2019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海南省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督察反饋,第一輪督察整改工作不力,其中,三亞市未依據最新評估意見開展鳳凰島填海項目區生態修復,修復治理大打折扣。
因鳳凰島二期整改推進緩慢,2020年12月22日,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開約談三亞市政府,要求不折不扣把整改工作抓實抓到位。
如何抓實,怎么整改?一年后,海南給出了最終答案。
2021年11月20日,海南省對外公開《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明確以強烈的責任擔當破解瓶頸難題,動真碰硬狠抓圍填海問題整改。三亞市鳳凰島二期項目,經反復研究論證,明確將項目全部拆除,恢復建設前原狀。據整改要求,拆除需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并開展相應生態修復工作。
拆除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施工全程分秒必爭
2021年7月2日,鳳凰島二期拆除工程便已正式啟動。
本著態度堅決、力度要大、方法科學、程序合法的“十六字”方針,對標“打造全省生態環保整改正面典型”要求,三亞市委、市政府把鳳凰島二期整改拆除工作作為“一號工程”,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和鳳凰島項目整改指揮部,立下拆除“軍令狀”,打好整改“攻堅戰”。
據介紹,建設初期,鳳凰島二期填海工程采用了先圍海后填筑的方式,島周圍的擋浪墻和護岸結構按照50年一遇的風浪規格設計建設。外圍由332個沉箱緊緊扣在一起,而每個沉箱高約13.7米、重達780余噸。
據專家評審意見,拆除二期項目,島體開挖作業面,需先拆掉外圍部分沉箱。“填海項目以前都干過,但這么大體量的拆除從沒干過。”參加過鳳凰島二期項目拆除的工作人員曾告訴媒體。在他們看來,“拆除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因拆除工程量較大、拆除技術難度較高、人工島拆除工程在全國范圍內經驗較少,綜合計算需要工期約540天。”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監察二處處長蔡永宏告訴記者:“拆除工作水下施工難度大,且臺風等不確定因素多,國內無先例可循。為加快完成整改任務,經計算優化調整,拆除工期整體提前一個季度,合同工期為450天。”
面對工期緊張、施工后期作業面縮減的情況,施工全程分秒必爭。“船只、機械設備分別比計劃增加75%和20%,并實行24小時輪班制度,做到‘人不停機不停’。”三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谷廣燁介紹:“日均拆除離港工程量從2021年9月最初的0.5萬立方米提升到8萬立方米,最高峰達到9.6萬立方米。”
拆除過程避免“二次污染”,拆除后物料循環利用
為防止鳳凰島二期拆除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三亞市堅持生態優先,把保護環境貫穿拆除全過程。
“拆除施工前,考慮到拆除工程中懸浮泥沙會影響鳳凰島一期和二期之間的造礁石珊瑚的生長、生存,三亞市及時啟動相關海域造礁石珊瑚保護遷移工作,通過實地調查等方式,制定了具體遷地保護實施方案,科學劃分確認遷出、遷入地。”谷廣燁介紹,最終從鳳凰島造礁石珊瑚分布海域共遷植珊瑚1.66萬株,避免了拆除工程造成珊瑚大量死亡。
“拆除施工期間,為盡量減少拆除時引起的水體擾動導致水體渾濁,三亞市在施工海域周圍動態設置攔污屏共約8700米。”谷廣燁向記者介紹,攔污屏隨海水漲落,起過濾作用,使得拆除產生的懸浮物最大程度被過濾下來。
記者了解到,為減輕揚塵污染,拆除施工區域及物料堆存區每天4次采用灑水車不定時降塵,并在物料堆存區運輸鋼便橋兩側安裝降塵噴淋設備,確保物料轉運實時降塵。同時,堆存區域采用防滲基底處理,并鋪設土工膜;堆存物料使用防塵網覆蓋;還建設截水溝,使雨水通過海砂過濾由土工膜匯集到截水溝,后至沉淀池沉淀;裸露區域全采用綠植覆蓋。
“施工期間,周邊大氣環境總懸浮顆粒物共監測921點(次),達標率94.5%,水環境監測207點(次),優良率99.0%,落實污染防治措施效果良好。”三亞市環境監測站站長雷禮貴介紹,拆除過程中,實行全方位環境監測,通過在線自動和手動監測相結合方式,實時掌握施工期間周邊生態環境數據,督促施工單位及時落實并優化施工生態防護措施,確保對周邊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在各方攻堅克難和不懈努力下,2022年3月19日,歷時262天,鳳凰島二期基本完成拆除,比規定時限提前了9個多月,實際共完成拆除量606.5萬立方米。
“目前,鳳凰島二期已全部拆除。拆除護岸結構共3768.27米,恢復海域面積49.41公頃,達到了‘原則上恢復建設前原狀’的整改要求。”谷廣燁說。
值得一提的是,拆除后的物料實現了“變廢為寶”,部分用于補砂、岸灘防護、破碎加工成可利用建材等,大部分暫存,用于重點項目建設循環利用。目前,用于三亞灣和亞龍灣沙灘修復項目66.7萬立方米。
拆除結束,無縫銜接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
拆除過程不易,生態修復工作也非易事。“我們將持續對周邊海域水文動力、三亞河水質、岸灘、珊瑚礁覆蓋率等多項指標實施動態監測,為后期生態環境修復提供數據支撐。”蔡永宏告訴記者,鳳凰島二期拆除后,會繼續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和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工作。
為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工作,拆除完成后,原鳳凰島二期及附近海域便無縫銜接實施三亞灣海洋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包括珊瑚礁修復工程、漁業資源保護工程、三亞灣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等。其中,珊瑚礁修復工程是重中之重。
“違建可拆,因填海造島而被永久破壞的大面積珊瑚礁卻難以恢復。”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表示,鳳凰島在建設過程中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大面積填海造地造成珊瑚礁被永久破壞。
陳宏是最早在海南省做珊瑚種植研究的專家之一,他介紹:“珊瑚是壽命很長的動物,但它們生長速度十分緩慢。珊瑚礁生態系統一經破壞,若靠自然修復,將非常緩慢。”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在鳳凰島研究珊瑚已長達12年。陳宏介紹,珊瑚礁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為盡最大努力恢復鳳凰島周邊海洋生態環境,陳宏團隊承接了海底珊瑚礁種植任務。
“珊瑚礁的修復采取異地補種措施,采用珊瑚苗圃培育珊瑚個體,選擇10厘米以上的珊瑚苗進行實地移植。”陳宏告訴記者,在三亞灣易于珊瑚礁生長的海域進行珊瑚移植,有礁盤區域會采用鉚釘法進行固定移植,而礁盤不完整的區域會采用投放人工珊瑚礁體進行移植。
據統計,在珊瑚礁修復工程中,陳宏及其團隊共移植珊瑚苗1.5萬株,在鳳凰島二期附近海域投放人工珊瑚礁體400個,珊瑚礁生態修復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
2022年12月2日,珊瑚礁修復項目竣工。“目前已進行三階段的現場觀察監測。”陳宏告訴記者,從監測情況看,移植珊瑚長勢良好,新長的珊瑚已與周邊生物共生共長。存活率在7月初檢查時高達90%以上,遠遠超出預計指標75%的要求。
生態修復海域新生長的珊瑚。
記者了解到,鳳凰島二期拆除后,還同步實施漁業資源保護工程。投放A、B型人工魚礁體1350個,增殖放流3.4萬尾。“我們通過制作安裝兩套監測系統及配套浮標,實時監測三亞灣海洋生態環境。”蔡永宏說。
據報道,截至2022年底,三亞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城鎮內河(湖)、水功能區、入海河流水質達標率均為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100%。
“鳳凰島二期項目拆除后,其生態修復比規定整改時限2023年12月提前1年完成并銷號,進一步鞏固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成效。”谷廣燁表示。
風從海上來,潮涌三亞灣。如今,再看三亞灣海域,海清沙白、波光粼粼。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推動下,鳳凰島二期項目如期完成了整改修復。整改過程中,公共海域得到了恢復,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也隨之不斷增強。
“如今,退潮后,在拆除后的原鳳凰島二期海灘上經常能撿到魚、蝦、海膽等海洋生物。潮起潮落時,還能看到魚群圍著珊瑚礁游來游去。”今年8月,一位島上的居民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