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國際環保機構野生救援(WildAid)主辦、自然資源部海洋第一研究所作為指導單位、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作為合作單位的“海洋有你更動聽“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公益傳播活動在京舉辦。
活動現場發布了同名公益宣傳片及海報。野生救援公益大使郎朗作為“海洋有你更動聽”公益宣傳片主角和公益傳播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在現場演奏了活動主題曲《留下》,并邀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對這首曲子進行共創“合拍“,通過傳播助力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更廣泛的社會關注。
“海洋有你更動聽”公益宣傳片發布
野生救援公益大使郎朗在發布會現場演奏《留下》
中國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十多類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孕育了28000多種海洋生物,其中有123種(類)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海洋有你更動聽”公益宣傳片的實景素材取材于中國的多個海洋自然保護地,不僅記錄了中華白海豚、西太平洋斑海豹、綠海龜、鯨鯊、布氏鯨等瀕危海洋物種,也記錄了廣大保護工作者在這些保護地所開展的科研考察、執法巡護、海洋垃圾清理、野生動物救助、棲息地修復等保護行動。公益宣傳片在由野生救援公益大使、著名鋼琴家郎朗演奏的主題曲《留下》的襯托下,表達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題和理念。
中國目前共有海洋保護地271個,總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4.1%,初步形成了海洋自然保護地網絡基礎,并在保護海洋生態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保護地管理與生態化建設技術研究學科方向首席專家張朝暉表示:“《昆蒙框架》為全球海洋保護提出了新的目標。海洋保護地在實現這一宏偉且有益于全人類目標的同時,還具有固碳凈水、減緩氣變、休閑游憩、供給產品等多種生態功能。但由于對海洋的認知水平、技術能力、管理手段、與陸地完全不同環境條件等制約,海洋的保護面臨更大挑戰和更多困難,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先進的技術和更高的認知水平,也更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才能合力推動海洋保護地建設和發展。”
野生救援海洋團隊擁有20年海洋保護地能力建設在地經驗,已經成功幫助全球14個國家的95個海洋保護地提升了執法和管理能力,有效減少了其中的非法盜獵和不可持續捕撈活動,從而保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我們同樣致力于推動中國的海洋保護地建設與管理,并提升公眾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我們相信,隨著公眾對海洋保護地的關注和保護意識的提升,海洋保護地將更好地發揮其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野生救援全球首席項目官約翰·貝克(John Baker)表示。
野生救援公益大使郎朗在發布會上說:“就像和聲或伴奏的加入能讓音樂更動聽,我們邀請大家共創《留下》是希望借此表達:越多人關注和參與海洋保護,就越有可能留住海洋的豐富多彩。海洋有你更動聽,‘你’不僅指海洋生物,也指海洋保護地和海洋保護工作者,以及所有參與者,因為每個人都能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發出自己的聲音。”
“海洋有你更動聽”公益傳播活動得到了唱作人白舉綱、歌手武藝、95后新生代音樂人薛黛霏、灼海豚樂隊的邵浩帆和林哲宇、虛擬數字人秦佑之,Nocturnes曳取樂隊、鯨魚馬戲團樂隊、虎嘯春樂隊和火星電臺樂隊的支持,他們通過各自的社交媒體對《留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二次創作并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