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貓準備捕食樹上的鳥雀、大野豬帶著小野豬覓食、石頭旁留下蛇蛻下的皮……走進浙江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上千種飛禽走獸生物標本映入眼簾,每一個場景都講述著錢江源物種繁衍、競爭和嬉戲的故事。作為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最大的科普館,錢江源國家公園科普館以“全民公益性”原則,免費對公眾開放、講解,同時為各類教育研學機構提供支持。
“與城市里的科普館不同,這個大山深處的科普館不僅內容豐富、很現代化,還有難得一見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公園試點區特色,讓人大開眼界。”近日,來自杭州的程先生帶孩子來錢江源長見識,實地參觀科普館讓他們十分驚喜。
如今,自然環境教育正融入錢江源國家公園的角角落落。
近年來,錢江源國家公園把“環境教育立園”作為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原則和宗旨之一,在我國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單位中率先開展環境教育專項規劃,通過頂層設計和全面的資源條件盤點梳理,打造具有錢江源特色,系統化的環境教育工作執行戰略,從設施、人員、課程到傳播,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夠更加彰顯出錢江源國家公園品牌特色的體系,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共享”的目標。
當一回國家公園的小科學家
日前,來自杭州、上海、開化的15戶親子家庭走進錢江源國家公園,開啟原始森林的大自然研學之旅。
“這棵樹叫杜仲,樹皮是珍貴滋補的藥材。”“綠色的這層是苔蘚,在城市很難看到。”領隊老師帶領著親子家庭探訪古田山,感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景觀,沿途參訪植物,進行相應解說,并引導孩子近距離觀察這些在城市里難以見到的物種。記錄樹牌號、拿出胸徑尺、繞樹干、量胸徑、報數據、記數據、量坐標,孩子們一氣呵成,測量好樣方的樹木胸徑。此外,孩子們還學習了紅外相機、鳥鳴收集器、種子雨收集器的功能,并收集了種子雨凋落物。
錢江源國家公園在“環境教育立園”的理念下,充分依托了自身科研工作,打造個性化、特色化的研學產品品牌,把國家公園一線的生態研究工作,轉化成青少年可以直接參與和體驗的原汁原味的研學課程。比如中科院研究站體驗、國家公園奇妙夜自然觀察、跟著“農民科學家”探訪古田山、走訪保護地古村落等內容。
此外,錢江源管理局投入資金和人力,開發了課程教材教具,免費授權給第三方公司團體使用,支持自然教育和研學機構,利用錢江源的場館、課程、師資、認證等資源,在遵守國家公園規定的情況下開展教學活動。
“我們與衢州、開化本地中小學校、研學機構合作,實施普惠性的自然教育服務,比如每年組織3000名開化五年級學生來錢江源進行科普教育。越來越多外省市比如上海、杭州的研學機構利用我們的條件,招募學員組織一周左右的研學課程、夏令營等,深入地體驗完整的國家公園生態之旅。”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社區發展與建設處副處長何斌敏介紹說。
讓本地人成為自然教育師、“農民科學家”
培養本地從業者、村民成為博物館講解師、自然教育師、“農民科學家”,為研學團隊講解、實地體驗等服務,也是錢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的一大創新。
科普館的十幾名工作人員,都是來自周邊村鎮的村民。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目前專門培養了3名本地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解家鄉的生態和物種、保護與發展。
今年5月,首屆錢江源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師培訓班在古田山正式開班。經過5天的培訓和考試,最終培養了當地第一批獲得國家自然教育導師證書的自然教育師。當地人周芝君就是32名學員之一。以此為契機,周芝君正組織一支自然教育師團隊,設計更多錢江源特色課程,帶領更多學生走進國家公園。
“農民科學家”也參與到自然教育中來。這些人來自周邊村鎮大多曾以務農為生,后來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錢江源觀測研究站,協助開展生物多樣性基礎科研工作,最長達十多年,正式崗位是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員。
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主任余建平介紹,“農民科學家”對當地動植物和戶外活動等極為了解,又經過專業訓練掌握了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采集、監測、調查、保護救助知識?,F在還利用空閑時間,將這些經歷和收獲進一步傳遞給前來生態研學的青少年。通過帶研學團隊講解、授課等形式,服務一天一般有三五百元收入。
聽本地人講生態和保護故事,親身示范如何參與國家公園工作,這不僅形成獨特的內容體驗,也為當地人增加工作機會與收入。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加大這方面的培訓扶持,未來自然教育師有望成為國家公園周邊居民的新職業。
融合發展:深山古村迎來新機遇
隨著國家級的科普館落地,限于發展困境的深山村落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剛剛過去的暑假,位于錢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的古田村成為熱門打卡地。前來參加研學活動的孩子們實地探訪傳統村落,觀察村落民居格局、功能,觀看家譜等文物,了解移民歷史和保苗節等傳統文化。
“科普館的落成,為村里增加了新的客源群體,今年來的生態旅游和研學團隊明顯增加,蘇莊鎮、古田村正在打造錢江源特色的研學康養基地,未來村集體和村民也會有更多方式參與自然教育的課程和活動。”古田村村支書賴鐘云介紹。
古田村下轄5個自然村,總人口只有一千人左右。村莊地處國家公園內,這里擁有絕佳的生態氣候、自然風景。古木參天、飛瀑流泉,森林覆蓋率高達96%,負氧離子濃度最高時可達14.5萬個每立方厘米。得益于錢江源國家公園地役權改革,村里收入一部分來自于林地的生態補償,人均每年可以獲得七八百元,按照要求以最生態方式種植的油茶和茶葉,也成為村民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隨著生態旅游研學增多,村里的民宿和農家樂也恢復接待。當地還在試點森林康養服務,吸引大城市的人來村里修養長住,村里已經嘗試把幾幢老房子從村民手里流轉出來,租給合作方或個人做康養度假。
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已把周邊社區全面納入項目規劃和布局:蘇莊鎮、古田村建成國家公園科普館和珍稀動植物園,齊溪鎮建設國家公園特色小鎮,何田鄉建成清水魚博物館,長虹鄉布局天文館和暗夜公園科普觀星基地。
“自然保護地的植被和生態環境條件好,多樣性豐富,基礎設施完善,可達性高等特點,是浙江省開展自然教育的獨特優勢。建議選取不同類型保護地,從頂層設計開始,開發一套系統化,個性化、有特色化、多功能的自然教育體系,把整個自然教育的產業鏈、業態進一步構建起來,探索綠色發展理念下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持續健康運營發展的模式,為行業提供浙江的案例經驗和實踐路徑。”復旦規劃院生態環境分院自然教育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雍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