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觀鳥組織聯合行動平臺(朱雀會)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指導和支持下,聯合國內四家基金會及90家組織和機構,共同發布《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2》(以下簡稱《年報2022》)。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人,為這份報告貢獻了210余萬條基礎數據。
眾人拾柴,海量數據如何保證科學性?
“2022年更新數據量達到2103672條,比上一年度的1211281增加57%。”《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2》寫道。
《年報2022》的基礎數據,主要來自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數據庫。這是我國目前最全面完整的民間鳥類數據庫,依托線上平臺,全國的非職業科學家、鳥類愛好者和志愿者分享著自己的鳥類觀察數據。
眾人拾柴,為愛發報。2022年,中國觀鳥記錄中心已有近3萬名活躍用戶,較上年度增加74%;記錄地點涉及全國93%的縣級行政單位,較上一年度增加7.38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2》
那么,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如何確保其準確性、專業性?
朱雀會秘書長雷進宇介紹,為了確?;谠撚涗浿行牡墓娍茖W數據能可持續地為中國鳥類保護提供支持,朱雀會建立了數據服務制度、數據審核制度等內部制度,規范日常運營行為;配備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基本維護、功能更新,以保障數據庫的順暢使用;建立了一支近40人組成的志愿者隊伍,負責在AI審核基礎上對記錄進行人工輔助審核,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同時,與相關專業研究、技術團隊開展長期合作,以充分發揮數據的使用價值。
不容小覷,數據庫為科研、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據了解,近3年來,朱雀會已經連續發布3份《中國鳥類觀察年報》。
談及初衷,雷進宇說:“編寫年報,是希望向包括公眾、保護組織、企業、研究機構和主管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分享觀鳥愛好者所見的中國鳥類生存動態。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觀鳥者們的見聞轉化為持續輸出的知識,成為科學評估、監測各種鳥類狀態的重要參考,并希望讓更多人能看(kàn)見鳥、看(kān)住鳥,推動將觀鳥愛好者對鳥類的關切上升為全社會對鳥類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認同和投入。”
事實上,確如各方所期待的,這些數據直接助力了鳥類保護。例如,它為我國第一份鳥類多樣性和棲息地評價地方標準——《鳥類多樣性和棲息地質量評價技術規程》的制定提供了參考。類似的數據分析框架,2020年以來也開始影響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標準。2015年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校,也與朱雀會合作,利用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所積累的數據進行分析,發表了一系列鳥類保護相關的學術文章,為中國鳥類保護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受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委托,以記錄中心為平臺執行的《全國鳥類多樣性評價》項目,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供了全國鳥類多樣性基礎數據。
另一個好消息是,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收到“鳥友”們上傳的觀鳥記錄數據量,已經超過去年一整年的數量。“隨著防疫政策放開,相信大家會熱情高漲重回野外。”對于未來,雷進宇充滿信心。